同城医药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8|回复: 1

埃博拉病毒(烈性传染病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 ...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0-28 1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埃博拉病毒病的起因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是多发于非洲潮热地区的一种传染性极强、且病死率极高的烈性感染性疾病,该病的死亡率可以高达50%之上。那么,埃博拉病毒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埃博拉病毒病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病是因为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疾病。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分为五个亚型,常见的有埃博拉-扎伊尔型、埃博拉-苏丹型等,均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病理损害。
(二)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病的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三)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以及埃博拉病毒携带者体液、血液、唾液、汗液、排泄物等途径而造成感染。也有少数病例通过医源性引起感染。目前尚未证实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四)埃博拉病毒病的易感人群:人群对埃博拉病毒是有普遍易感性的,男、女均可发病。主要高发于接触外界较多、且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临床上成年人感染几率较高,与外界暴露机会多有关。
埃博拉病毒病的起因主要是由于被病毒感染的人类以及猴子、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当发生人际传播之后,感染的患者可能会成为主要的传染源,随后会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将病毒传播出去,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分泌物传播、器官传播等。如果之前有接触史,建议尽快就诊,通过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分析,查出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后应及时隔离,并切断传播源。
致病原理
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1976年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敏感细胞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埃博拉是接触传播;然而近来几位医学专家称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变异成通过呼吸传播。更有两位专家认为当前形式的埃博拉病毒已能通过气溶胶传播。若真如此,如埃博拉不能迅速受控,恐会传至全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4-28 15: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个帖子,下班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同城医药问答网

GMT+8, 2025-9-15 03:38 , Processed in 0.3787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