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医药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回复: 1

【原核生物全系列-39】β-变形菌纲—奈瑟菌目

[复制链接]

2

主题

11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22 15: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β-变形菌纲—奈瑟菌目

细菌域
细菌界
变形菌门
β-变形菌纲
奈瑟菌目(奈氏球菌目)
奈瑟菌目(学名:Neisseriales)为β-变形菌纲的一目细菌。此目细菌的模式属为奈瑟菌属(Neisseria)。
下属科:
色杆菌科(Chromobacteriaceae)
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




1.色杆菌科

色杆菌科(学名:Chromobacteriaceae)为奈瑟菌目的一科细菌。此科的模式属为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
(1)水螺菌属水螺菌属(学名:Aquaspirillum)为奈氏球菌目色杆菌科的一属好氧或兼性厌氧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直杆。生境为池水。此属的模式种为小束水螺菌(Aquaspirillum fasciculus)。
(2)色杆菌属色杆菌属(学名:Chromobacterium)为奈瑟球菌目色杆菌科的一属好氧或兼性厌氧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杆状菌。可偶尔引起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严重化脓感染或败血症。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奶酪状的紫色菌落;在肉汤中,其液体表面与容器壁的接合处形成紫色环;25℃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但最适、最高和最低温度因种而不同;最适pH7.8,pH4.5以下不生长。在6%NaCl以上的培养基中也不生长。化能有机营养,以发酵代谢为主。从葡萄糖、果糖、海藻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能从卫矛醇、肌醇、菊糖、乳糖、甘露醇和木糖产酸。通常氧化酶阳性(Kovacs's试验)。接触酶阳性。吲哚阴性。V-P反应阴性。还原硝酸盐。能液化明胶。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苯丙氨酸脱氨酸和七叶灵水解酶均阴性。紫色色杆菌从阿东醇、松三糖、蜜二糖和棉子糖不产酸。ONPG试验、DNA酶产生、果胶酸盐分解试验均阴性。在KCN中生长。抗氨苄青霉素(100μg/mg)和弧菌抑制剂0/129。存在于土壤和水中。紫色色杆菌可偶尔引起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严重化脓感染或败血症。此属的模式种为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2.奈瑟菌科

奈瑟菌科(学名:Neisseriaceae)为奈瑟菌目的一科细菌。此科的模式属为奈瑟菌属(Neisseria)。




(1)艾肯氏菌属艾肯氏菌属(学名:Eikenella)为奈瑟菌科的一属细菌。此属的模式种为啮蚀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
(2)金氏菌属金氏菌属(学名:Kingella)为奈氏球菌目奈瑟菌科的一属好氧或兼性厌氧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具圆端或方端的直杆菌。出现于人的上呼吸道的粘膜上。此属的模式种为金氏金氏菌(Kingella kingae)。
(3)鸥杆菌属鸥杆菌属(学名:Laribacter)为奈瑟菌科的一属细菌。此属的模式种且为唯一种为香港鸥杆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4)奈瑟菌属奈瑟菌属(Neisseria),又称奈瑟氏菌属、奈瑟氏球菌属、奈氏球菌属,是β-变形菌类奈瑟菌目奈瑟菌科的一属,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奈瑟菌为双球菌,包括多种致病菌,如引起淋病的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又称“淋球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本属以奈瑟(A. Neisser)的名字命名,他于1889年在患者的脓细胞中发现了淋病的病因。
奈瑟菌属(Neisseria)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是β-变形菌类的一属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奈瑟菌呈球形,成对排列,形似咖啡豆的革兰阴性球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新分离株有荚膜和菌毛。
此菌属包括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干燥奈瑟菌(N. sicca)、微黄奈瑟菌(N. subflava)、浅黄奈瑟菌(N. flavescens)、粘液奈瑟菌(N. mucosa)等。其中能引起人体发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典型的标本涂片,镜下在中性粒细胞内可见到成双排列的脑膜炎奈瑟菌或淋球菌。其他奈瑟菌多为人体呼吸道中寄生的正常菌群。镜下观察时多存在于细胞外。奈瑟菌属细菌常可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糖发酵试验可用于鉴别此属细菌。
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遗传性上十分接近,DNA序列存在70%的同源性。主要不同点表现为:①脑膜炎球菌有多糖成分的荚膜,淋球菌分离初期有荚膜;②脑膜炎球菌菌体内很少有质粒,淋球菌可携带几种质粒;③脑膜炎球菌存在于呼吸道,引起脑膜炎,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5)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俗称淋球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我国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淋球菌(学名:Neisseriagonorrhoeae,奈瑟氏球菌)又称淋病双球菌(“淋”,拼音:lìn)、淋病奈瑟菌,是导致淋病的病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同属于奈瑟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一个属种。球菌是需要复杂营养的,在实验室培养要加入营养补充剂。在巧克力细菌培养基(或热的血培养基)加入二氧化碳可加速其生长。这些球菌在细胞内的典型随意排列是成一对的(diplococci)。
①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直径0.6-0.8 μm。人工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革兰染色阴性。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的培养基是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须供给5%-10%的CO2。37℃孵育24 h后形成1.0-1.5 mm的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无溶血现象。多数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抗原构造:a.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B.外膜蛋白抗原,有型特异性,根据此抗原各群又可分为若干型。
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冷、紫外线等均十分敏感。在75%乙醇、0.1%新洁尔灭和1%石炭酸中迅速杀灭。对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等敏感。
②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菌落呈T1- T2型的淋球菌对人类有毒力,T3-T5型者则无;其差异在于前一类菌有菌毛,后一类菌则无。
所致疾病: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淋球菌侵入尿道或生殖道而致病。母体患有淋病性阴道炎或子宫颈炎者,胎儿经产道娩出时可被感染而患淋病性眼结膜炎。间接传染是经患者用过的衣服、毛巾、用具等传染,但很少见。成人感染初期,一般引起男性前尿道炎、女性尿道炎与子宫颈炎,如未治疗,可扩散到两性生殖系统,引起慢性感染。
免疫性:人类对淋球菌的感染无天然抵抗力,患病后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IgM、IgG和sIgA类抗体,但仍可再感染。
(6)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脑膜炎双球菌(学名Neisseria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奈瑟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简称为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因其所导致的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而闻名,亦会造成脑膜炎球菌血症(一种致命性的败血症)。它只感染人类,并无寄生的动物,是唯一令细菌性感染脑膜炎成为流行病的病菌。约10%成人的鼻咽中有它的踪迹。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透过口水、呼吸道分泌物传染,包括咳嗽、打喷嚏、亲吻或透过水都会传染。它感染的方式是透过细长的性菌毛和表面蛋白质Opa和Opc黏附在细胞上。




①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直径0.6-0.8 μm。人工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革兰染色阴性。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的培养基是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须供给5%-10%的CO2。37℃孵育24 h后形成1.0-1.5 mm的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无溶血现象。多数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抗原构造:a.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B.外膜蛋白抗原,有型特异性,根据此抗原各群又可分为若干型。
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冷、紫外线等均十分敏感。在75 %乙醇、0.1%新洁尔灭和1%石炭酸中迅速杀灭。对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等敏感。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物质:主要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荚膜可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附着于细胞表面,利于进一步侵入。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由细菌自溶或裂解释放,可使小血管、毛细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出血,严重时造成DIC、中毒性休克。
所致疾病:脑膜炎球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潜伏期2~3天,长者可达10天。病菌在鼻咽部繁殖后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病人表现为恶寒、高烧、恶心、呕吐、皮肤或黏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膜,产生化脓性炎症。病人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爆发型流脑起病急剧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
免疫性:机体对脑膜炎球菌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群特异性多糖抗体和型特异性蛋白抗体(IgM、IgG和slgA)在补体存在下能杀伤脑膜炎球菌。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5-4-21 11: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同城医药问答网

GMT+8, 2025-7-8 03:06 , Processed in 0.1600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