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7
17
新手上路
记者咨询了全国约10所位于不同地区的高校,包括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除极个别高校没有任何限制措施以外,大部分高校都需要一定的入校程序,比如通过在校师生预约申请;有的则直接表示,“现在校外人士不能参观,没有办法可以进。” 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对外放开的话题引发热议。3月,在一场约3.7万人参与的网络投票中,2.5万人认为应该开放。然而,所有受访的高校师生都谈到,疫情三年多以来,高校在收紧其开放权限,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一位高校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感叹,“大学校园已经封闭了三年,学者之间不怎么交流,学者与公众之间也缺乏双向互动。你知道三年会对知识的传播造成多大影响吗?”
王登峰介绍,《高等院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严格做好校门管控,所有进出校门的人都要查验身份、查验体温,而且要做登记;二是要求广大师生非必要不外出,尽量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固定。同时不去参加一些聚集性的活动,特别是尽可能不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所以,从校门管理的技术方案来讲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许出来,同时又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而且我们也要求,高校师生应该是同样的要求。
在烟台民意通、胶东在线网上民声等平台上,不少市民呼吁驻烟高校打开大门,希望“像2020年前那样,可以自由地进入锻炼身体,欣赏学校美景”,但是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 如山东工商学院工作人员答复,《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1月30日。第五十一条规定:“学校要严格门卫管理,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应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车辆进行核验、登记,执行疫情防控、反恐防暴相关要求。”学校据此对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我们对省内和烟台市其他高校进行了调研,经了解大多数高校执行上述管理政策。疫情期间,高校的安防设施普遍升级,我校于2021年安装使用了人脸识别道闸,校内师生员工通过刷脸出入校门,校外人员进入前由保安人员询问、登记,通过道闸必须由保安人员进行操作,已经无法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工作人员答复说。 春暖花开,高校大门仍未“大开”_腾讯新闻
第五十一条 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数量应当根据师生员工总人数的实际规模确定。规模在500人(含500人)以下的,至少配备2名;规模在500人至1000人(含1000人)的,至少配备3名;规模在1000人至1500人(含1500人)的,至少配备4名;规模在1500人至2000人(含2000人)的,至少配备5名;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按照不低于新增加规模的千分之三增配专职保安员。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在上述配备标准的基础上,每增加300名寄宿生增配1名专职保安员。确需增加出入口的,每增加一个出入口应适当增配专职保安员。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校园常驻人口(含教职工、学生、离退休人员等)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的比例配备专职保安员。校园设有多个校门的,在原基础上每增设一个校门应增配8名保安员,确保24小时2人以上同时在岗。每个校区应至少设立1个110巡逻执勤岗亭,校区面积大的,每800亩(52.8万平方米)应增设1个110巡逻执勤岗亭。每个110巡逻执勤岗亭应配备不少于12名保安员,确保24小时不少于3人同时在岗。
第四十七条 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在学生、幼儿在校期间对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车辆进行核验、登记,执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反恐防暴相关要求。学校应当为门卫室配备手持探测仪,严禁非教学、非科研所需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或者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鼓励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参加学校志愿者队伍,在上下学时段维护学校校门口秩序,协助维护校园安全。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警务室建设,按照“一校(区)一室”原则设立警务室,开展治安保卫、政治维稳、人口管理、报警求助、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等工作。多校区办学且师生人数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可酌情增设警务室。
“不给附近居民办理门禁卡,谢绝居民到校园内健身,郑州大学的这种做法和国家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河南大周律师事务所律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博士王军权和北京晨野律师事务所(郑州)律师李佩林说,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2010年开始实施的《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规定,鼓励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向公众开放内部体育设施。 201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确保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郑州市更是明确规定,市属中学的体育设施都要对公众开放。这说明,国家是非常迫切公办学校早日把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以便早点增强民众体质。
不少人在讨论“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伪问题,校园开放早已成为共识和常态,开放是必然的。对于长时段的社会常态,疫情只是“过客”,它带来的隔断只是“例外状态”,这种“例外状态”应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 回到大学应有的开放状态。
(北京林业大学)学校2021年度收入总计143,329.27万元,财政拨款收入77,098.39万元,占总收入的53.79%;上级补助收入0万元;事业收入48,030.00万元,占总收入的33.51%;附属单位上缴收入45.00万元,占总收入的0.03%;其他收入18,155.89, 占总收入的12.67%。
尽管新冠疫情阴霾已逐渐散去,但高校校园开放方面,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聂辉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大学疫情前并没有什么针对外校人员入校的限制措施,后来要求身份证登记,也不严格;如今,即便放开管控措施已接近5个月,几乎所有大学依然严格要求校外人员通过预约才能入校。 这种规定带来的影响是具体的,就像马亮提到的校内快递问题一样。就在接受采访之前,聂辉华刚刚收到了一个闪送物品,因为不让校外人员进校,他必须自己出校门去取。但是,比起这种小事,更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校园不开放对知识传播造成了“巨大障碍”。 他举例说,一位教师在校内开办讲座,当然是希望听的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对大多数领域来说,理论界与产业界的交流本就是很重要的,学者们也需要来自业界的反馈和启发。然而,现在他已不再举办讲座,因为基本听众都是校内师生,实际上与普通课堂也没什么差别。而且,假如一场讲座约100人参加,主办方难以帮助他们一一预约,更重要的是,无法为此担责。 这种后疫情时代的校园流动限制,已深刻影响到了学者们的一些行为。 比如,聂辉华说,以前听说哪所学校有好的研讨会或者讲座,就会积极参加,现在“我和同事们似乎都习惯线上开会了,不太愿意出差了”。他说,因为学者们的很多校际学术交流都要涉及到入校审批,可能也给活动组织方带来顾虑。 “大学本来是传播知识的中心,现在这样封闭管理,就等于大学成了本校学生学习知识的垄断机构。”他说。 这位经济学教授使用他所在领域的术语进一步分析道,知识具有天然的公益性和正外部性,它应该最大程度传播,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且知识一旦创造出来,它传播和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是它与普通商品最大的差别。 吴启航是北京某知名大学2022年毕业的一名学生。在他刚刚入校的2018年,学校四扇校门中,有一扇是通往学校主干道的,那条路校外的车辆和人员都可以通行,包括外卖骑手,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并将其关闭之后,如今这道门彻底不对外开放。
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第四十七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第五十二条 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五十三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使用道具 举报
2
6
9
1
3
4
13
0
10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同城医药问答网
GMT+8, 2025-7-8 00:31 , Processed in 0.2061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