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医药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回复: 3

康复治疗学各科重点——神经康复篇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17 0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指脑和脊髓,脑包括脑干、大脑、皮质、小脑和基底节;后者则是指脑和脊髓以外部分。脊髓是最低层次的感觉运动中枢;大脑皮质是最高级神经中枢。
2.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理论:为了调节各种适应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又称可修饰性或可塑性。这种可塑能力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短期功能的改变是指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长期结构的改变是指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可塑性理论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系统间和系统内的功能重组。
3.意识状态:
(1)嗜睡: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可有不自主的肢体运动,可被语言和疼痛刺激唤醒,勉强能回答问题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2)昏睡:在较强的疼痛刺激或较大的声音刺激下才能醒来,并能做简单模糊的答话,刺激停止后又进入昏睡。
(3)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不能被语言和疼痛刺激唤醒,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对外界强烈疼痛刺激可见患者痛苦表情;深昏迷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4.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检查时嘱咐患者仰卧,用一手托住枕部,并将其颈部向胸前屈曲,使下颌接触前胸壁,正常人应无法抵抗存在。颈强直为脑膜激惹所致,表现为颈后肌痉挛,被动屈颈时遇到阻力。
(2)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5. 感觉功能:以针、棉絮,以及盛冷、热水的玻璃管等测试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皮肤的痛觉、触觉及温度觉,并进行两侧对比,评定有无过敏、减退或消失,并定出感觉感觉障碍的分布区域,是三叉神经的周围分布,还是中枢分布。
6.锥体束损害时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上屈下伸)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大,终了时小,称为“折刀现象”;锥体外系损害时肌张力伸肌和屈肌均等增高,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称“铅管样肌张力增高”,若伴震颤,阻力出现断续样停顿,像齿轮转动,称“齿轮样强直”。
7.肌力检查常用Lovett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产生关节运动
2级:关节不抗重力可做全范围运动
3级:关节抗重力可做全范围运动
4级:关节抗部分阻力可做全范围运动
5级:关节抗充分阻力可做全范围运动
8.步态
(1)偏瘫步态:患侧上肢内收、旋前、屈曲,下肢伸直、外旋,行走时患侧骨盆抬高,足尖拖地,向外做半圆形“划圈步态”。
(2)痉挛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强直内收,行走时两足向内交叉,呈剪刀样,“剪刀步态”。
(3)共济失调步态:
1)小脑性:行走时两腿分开,左右摇晃,前扑后跌,不能走直线,方向不固定,上下身动作不协调,犹如酒醉,“醉汉步态”。
2)感觉性:深感觉障碍时可有抬腿过高和落地过重,但可以视觉代偿。
(4)帕金森步态:全身肌张力增高,起步和停步困难,走路时步伐细碎,足擦地而行,双上肢前后摆动的连带动作丧失。躯干呈前倾而重心前移,行走时小步加速前冲,形似慌张不能自制,“慌张步态“。
(5)跨域步态:足下垂不能背屈,行走时拖拽病足或将该侧下肢抬得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面,“垂足步态“。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脊髓灰质炎。
9. 病理反射的意义:正常情况下(除婴儿外)不出现,仅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才发生的异常反射。脊髓性和脑性的各种病理反射主要是由锥体束受损后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
Babinski征:膝部伸直,用钝针或木签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足趾呈扇形展开。
10.CT是急性病检查的首选,如急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钙化病灶、脑卒中、出血性病变急性期等,CT表现:出血高密度,缺血低密度。
11.中枢性和周围性瘫痪的异同:
1)瘫痪范围:中枢性瘫痪的患者瘫痪范围较广,如偏瘫、单瘫、截瘫等,而周围性瘫痪的患者瘫痪范围比较局限,常以某一肌群为主。
2)肌张力:中枢性瘫痪的患者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又称硬瘫,周围性瘫痪的患者肌张力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又称软瘫。
3)肌萎缩:中枢性瘫痪的患者肌萎缩程度较轻,有时可有轻度的失用性萎缩,但周围性瘫痪的患者肌萎缩比较显著,且在早期就可出现。
4)肌电图:中枢性瘫痪的患者肌电图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也没有失神经电位,而周围性瘫痪患者的肌电图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失神经电位。
12. 试述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和中枢性面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时,患侧额纹减少,脸裂较大,闭眼不拢,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中枢性面神经损害时,只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面肌瘫痪,上半部面肌因受两侧皮质运动区支配,皱眉及闭眼动作不受影响。
13.癫痫样放电:棘波、尖波、3Hz棘慢波综合、多棘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高幅失律。
14.脑卒中有出血性和缺血性(脑梗死)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一半是因为用力、激动导致的急性卒中,呕吐和头痛较严重,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一般会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慢性发作,其中脑栓塞以心源性常见,是心脏栓塞脱落导致的,患者一般伴有心律失常、房颤、脉搏短促(正常一分钟80次)等症状。
15.实质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16.脑卒中若左侧半球受损——语言言语障碍;右侧脑干——吞咽障碍。
17.由于发生脑卒中时,脑损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等不同,其临床上可以表现为
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 (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
②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
③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
④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
⑤其他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18.按照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 ICF ),脑卒中患者功能受损的程度可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器官、个体、社会水平。
器官水平: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个体水平:ADL功能受限
社会水平:参与受限
19.康复目标: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20.急性期脑卒中康复治疗(发病后1~2周):
(1)良肢位的摆放,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
(2)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
(3)床上活动,如双手叉握上举、翻身、桥式运动等
(4)运动想象疗法
(5)物理因子治疗,如局部机械性刺激、冰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等
(6)中国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21.脑卒中常见肩部问题: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部软组织损伤等。
肩痛原因——肩手综合征——治疗:抬高患侧上肢,腕关节背屈,鼓励主动活动,活动受限或无主动活动时加用被动活动、向心性气压治疗或线缠绕加压治疗、手部冷疗、类固醇制剂局部注射治疗等
22.肌痉挛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抗痉挛方法、正确的体位摆放、紧张性反射的利用、口服肌松药物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等。
23.关节挛缩治疗:抗痉挛体位和手法应用、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应用矫形支具、手术等。
24.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
1)肩部问题,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部软组织损伤等。
2)肌痉挛和关节挛缩
3)吞咽困难
4)下肢深静脉血栓
5)肺炎,长期卧床导致坠积性肺炎
6)压疮
7)抑郁
25. 颅脑损伤:(TBI)是指头颅部,特别是脑受到外来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部损伤,又称脑外伤,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1)闭合性颅脑损——头皮、颅骨、硬脑膜至少一项保持完整,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无脑脊液外漏。2)开放性颅脑损伤——脑组织与外界相通。
26.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1)意识障碍; 2)头痛、呕吐; 3)生命体征改变; 4)眼部征象; 5)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体征; 6)脑疝
27.颅脑损伤分型:
1)脑震荡:伤后立即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有近事性遗忘而不能叙述受伤经过,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特征,CT检查颅内无异常,是最轻微的一种脑外伤。
2)脑挫裂伤: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现与损伤部位相关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偏瘫与失语;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CT检查可局部脑组织内有高低密度混杂影
3)弥漫性轴索损伤
4)原发性脑干损伤
5)颅内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28.植物状态认知障碍:
29.失认症评定:
1)单侧忽略:Albert划杠测评、字母删除试验、高声朗读测验、平分直线测验
2)疾病失认
3)视觉失认
4)Gerstmann综合征:左右失定向、手指失认、失写、失算
30.失用症:结构性失用、运动性失用、穿衣失用、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
31. 意念运动性失用:是意念中枢与运动中枢之间联系受损所引起的。意念中枢与运动中枢之间的联系受损时,运动的意念不能传达到运动中枢,因此患者不能执行运动的口头指令,也不能模仿他人的动作。但由于运动中枢对过去学会的运动仍有记忆,有时能无意识地、自动地进行常规的运动。表现为可进行无意识的运动却不能进行有意识的活动。
32.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是问患者亲属的,一般小于5分为正常。
33.帕金森主要表现:
(1)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
(2)非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
34.Hoehn-Yahr分级法:
I级——身体一侧震颤、强直、运动减缓或只表现为姿势异常。
II级——身体双侧震颤、 强直、运动减缓或姿势异常,伴有或无中轴体征,如模具样面容、说话及吞咽异常。身体中轴部位尤其是颈部肌肉强直,躯干呈俯屈状,偶尔出现慌张步态及全身僵硬。
III级——类似于 II级提到的所有症状和体征,只是程度加重。此外,患者开始出现平衡功能的减退,且不同程度地开始影响日常活动能力,但仍完全独立。常用的平衡检查方法,是患者在静态站立位下突然被他人向后拉,正常人仍能在原地保持平衡或最多向后退1 ~2步,而此期患者不能保持原位,并向后退2步以上。
IV级——患者的日常活动即使在其努力下也需要部分,甚至全部的帮助。
V级——患者需借助轮椅或被限制在床上。
临床上分为,I ~II 级为早期PD, III级为中期PD,IV~ V级为晚期PD。
35.帕金森运动疗法原则:
1)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学会正常运动模式
2)充分利用视、听反馈
3)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
4)避免疲劳
5)避免抗阻运动
36. 阿尔兹海默病(AD):是指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AD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认知功能减退(尤其是记忆功能)以及精神行为异常。
37.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起病方式以亚急性多见,最常累及脑室周围、近皮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
38.MS分型:1)复发-缓解型——最常见; 2)原发进展型; 3)继发进展型; 4)进展复发型
39.当MS影响脑时,首先最易影响视神经;当MS影响脊髓时,会出现痉挛现象。
40. 脊髓炎:是指由于如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支原体等生物源性感染,或感染后、接种后变态反应所诱发的脊髓灰质和白质的免疫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病损平面以下的肢体截瘫、感觉缺失和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41.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病因不明,绝大多数有感染史,病变可累及任何节段,但以胸髓(T3~5)最为常见。
42.脊髓炎临床特点:
(1)运动障碍:双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
(2)感觉障碍:传导束型感觉缺失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排便障碍、性功能障碍、循环系统障碍
43. 脊髓休克:由于脊髓低级中枢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控制,表现为损伤平面下呈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等无反射状态,一般持续3-4周后逐渐转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 脊髓休克结束最早的标志:球海棉体反射阳性
44.脊髓炎评定:
(1)神经受损情况评定
   1)脊髓神经受损水平——确定受损水平时,该平面关键性肌肉肌力必须为>=3级,该平面以上关键肌肌力必须>=4级
C4——膈肌
C5——屈肘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末节指屈肌(指深屈肌)1
T1——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踇长伸肌
S1——踝跖屈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2)神经病损程度评定——ASIA的损伤分级 病损平面是否完全性的评定以最低位的骶段(S4-S5)有无残留功能为准。骶部感觉包括肛门粘摸皮肤交界处和肛门深部的感觉。骶部运动功能检查是通过肛门指检发现肛门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
损伤程度临床表现
A完全损伤S4~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
B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D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3) 脊髓休克评定_求海绵体反射
(2)运动功能评定:肌力、肌张力
(3)感觉功能评定
(4)反射评定
(5)膀胱功能评定
(6)性功能障碍评定:精神性勃起、触摸性勃起、性高潮体验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45.脊髓炎急性期康复治疗
(1)保持良好体位
(2)防止压疮
(3)坐起训练
(4)站立训练
(5)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6)主动运动训练
(7)物理因子治疗
(8)中医针灸、按摩推拿
46.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
47.AIDP诊断:
(1)症状表现:
1)四肢弛缓性瘫&呼吸肌麻痹;
2)感觉障碍一般比运动障碍为轻;
3)脑神经麻痹;
4)自主神经损害;
5)常见并发症:肺炎、肺不张、窒息、中毒性心肌炎及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压疮;
6)临床变异型 :Miller-Fisher综合征、急性轴索运动神经病、脑神经型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见血细胞轻度升高;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2)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波幅正常或下降,发病早期可能仅有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
48.面神经炎: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般症状以口眼歪斜,抬眉、闭眼、努嘴等动作困难,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为特征。
49.面神经炎的主要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50.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又叫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面瘫、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位疱疹。
51.面神经炎运动治疗: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
52. 癫痫(epilepsy)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的位置不同及异常放电波及的范围存在差异,患者的发作形式不一,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临床上每次发作或发作的过程称为痫性发作(seizure),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数种形式的痫性发作,在癫痫发作过程中,一组具有相似症状和体征特性所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统称为癫痫综合征。
53. 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 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癫痫状态属于内科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
54.癫痫的诊断是以发作病史为主要依据,脑电图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55.脑炎和脑膜炎的区别:
脑炎系指病原微生物侵犯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性改变。脑膜炎指病变仅累及软脑膜若脑实质和脑膜同时受累则称为脑膜脑炎。
56. 1)流行性乙型脑炎:人兽共患,猪是主要传染源,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2)森林脑炎: 3)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
4)结核性脑膜炎: 5)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中枢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鸽粪中,鸽子是主要传染源。
57. ◎胶质瘤和脑膜瘤均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胶质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以星 形细胞瘤最为常见,常见发病部位为大脑半球。◎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是颅内最为常见的良性肿 瘤,其好发部位与颅内蛛网膜的分布存在密切关系。最主要表现——颅高压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还可出现视力减退、复视、头晕、猝倒、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等。  
58.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致脑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59.HIE临床特点:
1)意识障碍
2)癫痫和肌痉挛
3)认知功能障碍
4)运动功能障碍
5)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
60.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当前庭系统及其与中枢联系过程中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可使信息发送的两侧对称性遭到破坏,其结果是在客观上表现为平衡障碍,主观感觉则为眩晕。
61.神经病理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其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痛觉异常等。
62.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定:
1)压力测通法
2)目测类比评分法
3)数字分级评分法
4)口述分级评分法
5)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6)McGill疼痛问卷
7)行为评定法:6点行为评分法、疼痛日记评分法
63.痉挛: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反射的亢进。
64.植物状态(VS)是由于大脑半球严重损害,皮质功能丧失而脑干相对完好,属于皮质下生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但能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下丘脑与脑干功能基本保持。植物状态可为暂时性,也可以持续存在,即持续性植物状态,如果植物状态已属不可恢复,则称为永久性植物状态。
65. 1996 年VS评分标准:通过对眼球运动、执行命令、肢体运动、语言、吞咽、情感反应六项分别进行检查,每项按0~ 3分四级评分,然后累加计算出VS评分。VS评分总分为18分。
≤3分为完全植物状态( CVS);
4~7分为不完全植物状态(IVS);
8 ~9分为过渡性植物状态( TVS);
10~11分为脱离植物状态;
≥12分为意识基本恢复。
66.最小意识状态:表现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限但清晰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3-17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c8[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17 09: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指神经节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17 09: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用!谢谢(((o(*゚▽゚*)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同城医药问答网

GMT+8, 2025-7-8 08:31 , Processed in 0.2153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