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瘟疫年纪事》封面
《瘟疫年纪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是以《鲁宾逊漂流记》闻名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于1722年出版的一部以瘟疫为主题的小说,背景是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他写《瘟疫年纪事》时,现代预防医学犹未萌芽,但这样的限制,反而使得这本小说有了最坚固的瘟疫观察之内容,也显示出那个时代基督新教唯理人道主义的进取面貌。英国名作家布吉斯(Anthony Burgess)在为该书企鹅版所写的导读中,即评价它为历史内容和创造想像两相得兼之杰作,这并非虚誉。
▶《死神的胜利》
“死神的胜利”系列题材在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和德国都有表现。最经典的作品无疑是“荷兰画派”最后一位巨匠老彼得·布鲁格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约1525-1569年)于1562年左右绘制的一幅板面油画《死神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eath)。
老彼得·布鲁格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死神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eath)
老彼得·布鲁格尔非常善于画大全景式的图画。他的画面无所不包,像风景、建筑物、船、车马、各种各样的人物,甚至是农民所使用的农具等等,他都会事无巨细地描画出来。他的这幅作品深受他的前辈画家博斯作品中怪诞、奇异画风的影响,甚至比博斯的“地狱”更为恐怖。
死亡之舞
对“死亡之舞”这个主题传播贡献最大的,是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1545年)的《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木刻版画系列。
1538年由梅尔基奥尔和加斯帕.特雷克塞兄弟(BrothersMel choir and Gaspard Trechsel)在里昂印刷出版,是系列整组41幅木刻的证据(后来荷尔拜因又补充了10幅)。每幅都描绘了死神带走一个特定职业或者社会身份的人,还配有一句圣经的摘抄。这部书在28年内重版11次,有无数盗版和仿作,当时被划进寓言和讽刺作品的品类。人们似乎格外青睐这种在笑声中体验的恐惧,可谓是各种黑色幽默作品的先驱。
小汉斯·荷尔拜因的木刻版画插图《死亡之舞》之《守财奴》(The Miser, from The Dance of Death)1523年,
从12世纪至16世纪不断有人创作过“死亡之舞”的图像,该图像真正在欧洲流行起来是从小荷尔拜因创作于1524-1526年的系列版画《死亡之舞》开始。该版画总共41幅,首次出版于1538年,正是黑死病在欧洲此起彼伏的时期。小荷尔拜因之后,“死亡之舞”作品多数是对他的作品的模仿和复制。
小荷尔拜因像一个剧作家,精心设计了每一幅图的戏剧化场景,使每一个场景中都有一个故事在上演。流行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从潜伏到开始,经过高潮,要么最后结束使人们重回健康,要么令人归于死亡。当时的艺术家们想要描绘它,只能将这个动态的过程定格在某个瞬间。
小荷尔拜因在构造情境时,笔触细腻。比如,他通过人物的服饰、造型来刻画人物的身份、地位;桥段设计不仅注重表现肉体上的死亡,同时也注重表现人的灵魂的死亡。
▶《拿破仑看望雅法的鼠疫病人》
《拿破仑看望雅法的鼠疫病人》(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是浪漫主义的先驱、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托万-让·格罗(Antoine-Jean Gros,1771年3月16日-1835年6月25日)1804年完成的一幅可载入史册的画作。看懂这幅画,需要一点“医疗社会史”。
▶《阿什杜德的瘟疫》
《阿什杜德瘟疫》(The Plague of Ashdod)又名《达贡庙中的约柜奇迹》(The Miracle of the Ark in the Temple of Dagon)。
普桑所绘《阿什杜德瘟疫》(The Plague of Ashdod),1630年,卢浮宫藏。
作为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最为重要的画家,在西方绘画史500年历史中,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堪称法国的“学院派之父”。他于1630年创作的这幅《阿什杜德的瘟疫》(The Plague of Ashdod),忠实纪录了公元168年罗马帝国突然爆发的大规模鼠疫情形。
▶《圣洛奇请求圣母治疗瘟患》
讲述鼠疫袭击亚速军队
《圣洛奇请求圣母治疗瘟患》是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创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作于1780年的一幅名画,现保存在卢浮宫。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
这是以《圣经》为题材的一幅作品,表现了鼠疫袭击亚速(在现今伊朗)军队,士兵哀嚎祈求圣母的帮助。请求的代表叫洛奇,他处于一堆死亡者之中,高昂着头,双手作揖,跪求坐在高高岩石顶部的圣母玛丽亚。只见她怀抱耶稣,为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而悲痛不已。
(八)《来自罗马的鸟嘴医生》(《Doctor Beak from Rome》)
人类同死神的抗争其实从未停歇,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踏入正确的轨迹。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Charles de Lorme)于1619年发明的传染病医生防护服。面具类似鸟喙的结构中装有香料或草药、身披长袍以隔绝秽物,同时手持长棍以避免直接接触病人。
从14世纪开始,很多画作都纪念了黑死病横行欧洲这段黑暗的历史,其中许多画中都出现了这个鸟嘴医生的形象。黑色的斗篷、诡异的面具、含义不明的木棍,这是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而穿戴的鸟嘴防护服,这是人类开始寻求科学防治的尝试。
《来自罗马的鸟嘴医生》
保罗·福斯特(Paul Fürst )的《来自罗马的鸟嘴医生》(Doctor Beak from Rome),创作于1656年。这幅画就反映了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而穿戴的鸟嘴防护服,虽然作用甚小(大多数医生感染身亡),但毕竟是人类开始寻求科学防治的尝试。
在当时的条件下,鸟嘴医生已经是把防护做到极致的人群了,戴上这种面具的人很像乌鸦人,和传说中的死神形象极为相似,而且鸟嘴医生出现的地方也一般就会有人死去,这就更加衬托出了鸟嘴医生的恐怖形象。
▶《医院里的圣洛克》
雅各布·罗布斯提(Jacopo Robusti)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的作品《医院里的圣洛克》(St.Roch In the Hospital)画于1549年,描绘的是一位基督教圣人圣洛克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的场景。
丁托列托﹝1518-1594﹞
《医院里的圣洛克》(St.Roch In the Hospital)画于1549年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是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这个名字不是他的真名,而是外号,意为“染坊之子”。他原名叫雅各布·罗布斯蒂(Jacopo Robusti),是著名的画家提香(Titian)最杰出的学生。他宣称的志向是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在两位大师的影响下,形成了其作品独特、宏大的场景和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激动人心的戏剧性效果的艺术面貌。
▶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疫疾病如此频繁地爆发,为著作家们提供了一种合乎逻辑且令人信服的手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故事是在意大利维罗纳爆发鼠疫的背景下展开的。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这个故事的悲惨结局就是疾病导致的,鼠疫的肆虐蔓延中断了维罗纳和曼图亚之间的书信往来。当约翰修道士试图将朱丽叶那封至关重要的信件交给遭到放逐流亡在曼图亚的罗密欧时,约翰修道士被强行扣押:“城里的搜查人员怀疑我们……走进了一家感染了瘟疫的房屋内,他们将房门全部封死,目的是不让我们出去。因此我的曼图亚之行就此被耽搁了……他们非常害怕传染到瘟疫”(第5幕,第2场,台词第8-12行和第17行)。因此,在莎士比亚的笔墨下,鼠疫的肆虐横行提供了一个完全合乎于情理的技巧手段,构造了这对不幸的恋人以及他们双方自杀殉情的故事情节。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们都会明了,在近代早起的欧洲,鼠疫是一种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的危险,而且没有任何预警。
电影《黑死病》剧照
在这个伴随痛苦煎熬的征程中,乌尔里希的特使找到了这个村庄,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乌托邦,由一个美丽的巫婆兰吉瓦(Carice Anouk van Houten饰)领导。在她向奥斯蒙说出了她心底的秘密后,奥斯蒙被迫在自己的信仰和村庄的存亡间作出抉择。死亡;每个人最终都将死去,这是人们看完电影之后最直观的感受。